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地震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地震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地震次生災害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地震次生災害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深度詳細解析: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,如今卻鮮有人知
但凡上過中學的人,應該都清楚,地震是由地球板塊運動引起的,這是地理學上的常識,但還有不少人,不知板塊為何物。
現在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地震災難,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,因為相隔時間不甚遠,又有許多影像資料保存、有很多親曆者的緣故。
其次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,此外1960年的智利9.5級大地震,知道的人也很少了。
而在中國曆史上,有一次空前絕後的大地震,引發了史無前例的災難,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曆史,亡人數達到了地震史上最高的83萬人,這就是1556年的關中大地震,當時是嘉靖三十四年,因此又叫嘉靖大地震、山陝大地震、華縣大地震等。由於年代更久遠,因此如今鮮有人知了。
但是明朝留下的文獻資料,加上現代技術的考古和實地考察,我們還是可以基本還原關中大地震的全過程。
根據明朝時期的《碧霞元君聖母行官記碑》的佚名《地震記》(以下簡稱碧霞地震記),記載地震發生時間是“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子時分”,古代的子時就是現代的23點到1點的時間段,明朝是有宵禁的,因此可想而知當時的人應該已經入睡或者熟睡。
睡夢中強震是造成傷亡慘重的一大原因,碧霞《地震記》原文如下:
“忽然地震,勢如風雷,驚覺人口,出戶立站不定,隻見樹梢點地,房倒歪斜。”
“河南地方稍輕,山陝極重,別省微覺地動。”
山陝即是當時的山西和陝西兩個行省,和現在的兩省,在範圍上當然是有差別的。
另外根據2000年左右考古發現的陝西耀縣碑石記載,此記載載於《中國科技史料》:
“忽由東南而來,地勢搖動,震響如雷,一升一降,升如登山,降如墜井,即時牆屋傾圮,聲震天地,灰飛塵揚,塞空蔽目,旌倪哭聲,達滿四境。”
這幾句簡短的文言文可以說信息量極大,很詳細地說明了當時的情況,地震倒塌是“即時”的,令人猝不及防。
根據包括但不限於以上資料,還有科學家們在渭南的地質考察推斷,此次嘉靖關中大地震的震級在8級以上,震中在陝西華縣,北緯34.5Ⱟ109.7Ⱟ中烈度Ⅺ度,震源深度20到40公裏,重災麵積28萬平方公裏,撼動了大半個中國,當時的南北直隸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河北南京,還有湖廣、兩廣等都有震感。
親身經曆的目擊者陝西鹹寧人秦可大在他的《地震記》中寫道:
“關中地震,蓋近古以來書傳所記未有之變也。”
上麵說睡夢中強震是傷亡慘重的一大原因,其實還有一大原因是地理條件決定的,由於震區陝西關中是在汾河渭河盆地的衝積平原上,農耕條件優越,從而人口密度大、土質疏鬆、地下水位高,再加上他們住的是窯洞,一強震就坍塌,根本來不及逃跑。
因此才會如此空前絕後的傷亡慘重,秦可大《地震記》就寫到窯洞情況:
“至於穴居之民,穀處之眾,多全家壓而鮮有逃脫者。”
我們知道地震是有次生災害的,會引發一連串的其它自然災害,那麽嘉靖關中大地震的亡人數是否屬實?是否包括次生災害的亡人數呢?還是看史料和考古發現與地質研究說話,83萬的亡人數分別記載於明代的《明世宗實錄》卷430、清代張廷玉等《明史》卷30、明朝人朱國楨《湧幢小品》卷27:
“壓官吏軍民奏報有名者八十三萬有奇。”
這三個重要文獻差不多都是這個記敘,另外還有《王圻續文獻通考》卷221,記載的是八十二萬多,隻有一點差異。
所以說,如果根據明清兩代正史和個人記載的資料,關中大地震亡的有名有姓者是83萬,那加上沒有記載的或者沒有統計的,亡人數估計是隻多不少。
不過,還是有人提出疑義,王汝雕載於《山西地震》的《1556年華縣地震震亡83萬人質疑》:
“1556年華縣地震,直接震亡者不超過53萬人。《明世宗實錄》所載震亡83萬有奇,其實是震後災區在冊人口的減少量,因此,這當中還應該包括在冊人口地震次生災害亡者,甚至地震前後因旱災或震災而逃亡者,這部分大約有30萬人。”
這種看法也是可能很大的,因為當時的統計情況與效率是比不上今天的,所以明廷肯定會更加輕鬆地選擇去看明朝黃冊的人口減少數量,隻是有一點問題是,這樣對於震區的流民和遊民,也是無法統計的。
因此綜上,不管是直接震亡,還是包括次生災害,關中大地震亡83萬的數字統計,肯定是隻少不多的。
朱國禎在《湧幢小品》下卷27做了細致的記錄:
“輕者房壁之類尚以漸左,重者則一發即傾蕩至盡,輕者,人之救,尚可走避,重者,雖有幸活,多自覆壓之下,挖掘而出。”
“米仲良家八十五丁,陳朝元家一百九十丁,俱覆。”
“如韓尚書以火廂坑煨燼其骨,薛郎中陷入水穴者丈餘,馬光祿深埋土窟而檢屍甚難。”
這和我們見到的汶川地震的情況並無兩樣,也可見明廷也自上而下地抗震救災。
更可見在強大的自然災害麵前,它不管你貴賤懸殊和三六九等,再顯赫的家族和身份地位也會轟然倒塌、深埋地底,不少大家族都直接被地震滅族了。
趙時春出版於萬曆年間的《趙浚穀文集》也統計寫道:
“潼、蒲(潼關蒲州)之者什七,同華什六,渭南什五,臨潼什四,省城(西安府)什三,而其他州縣,則以地之所剝,別遠近,分深淺矣。”
什七即是十分之七,以此類推,可見亡比例極其慘重,以山陝為中心,波及中原、甘寧等地。
除了對生命的剝奪,還有對地震幸存者造成了恐怖的心理陰影,這些也多有記載,對於災區生者重要的是,大量的畜生去,對於農耕社會更是極大的打擊和災難。
還有建築物、水利工程等社會環境、自然環境都受到了極大的破壞,客觀上給了明朝很大的打擊,挖空了明朝的國庫,嘉靖之後接著就是萬曆三大征,更是影響了明朝的國運。
次生災害包括饑荒、瘟疫、洪災等都是災難,還好的是明采取了積極的措施,因為一直信奉董仲舒以來的天人感應,皇帝立馬做出反省,鼓勵百官上書批評。
而後采取了祭祀、派官、撥款、蠲免、官員捐俸、禁暴安民、修繕建築、招附流民、民間自救等一係列執行力很強的措施,避免了發生更大的動亂。
這些都有詳細記載,不得不說,那時的人就已經很有一套經驗了,古人的智慧,不比今人低。
不論是從曆史,還是從近現代的情況來看,我們中國都是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,而且地震從古至今具有不規律,到目前也無法預測,往往發現征兆的時候,它已經來臨了。
從墨子到史記,都有地震記載,整個明朝二百多年,每一年都有地震記載,不僅有不規律,還有頻發。
正德初期五年時間,更是每個月都有地震。
一條鞭法執行前後有981次地震,清軍入關時期有195次地震,從曆史上看,中國每一個省份都有過地震,沒有例外。
培川我寫這些,也是希望更多人了解曆史,尤其是曆史的災難,以及古往今來無數人應對災難的方式方法和精神。
我們中國根據有文字記載的於地震的人數,已經超過了一千萬,不亞於一次世界大戰,每一次強震的災難,都是一顆核彈。
自然的發怒下,更見人類的卑微渺小,但我們有大禹治水、誇父逐日、精衛填海、愚公移山、後日射日、女媧補天,這些無不是對戰勝災難、改造自然以適應人類、人定勝天的歌頌。
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,我們的經驗、文明、曆史才更多更厚重,生活、科技才更好。
因此不要忘記曆史,也希望這種精神和文明支撐著我們,讓我們在將來的一天,能夠找到更好的有效預防地震的方法。
五百年前的明朝,想象不出也不可能去想象飛機和火車。
我相信五百年後的世界,依然會有很多我們想不到的。
希望那一天會到來。
參考資料:
《明世宗實錄》
《明史》
《碧霞元君聖母行官記碑》
《陝西耀縣發現記載1556年關中地震的石碑》
朱國禎《湧幢小品》
秦可大《地震記》
趙時春《趙浚穀文集》
談遷《國榷》
《明實錄》
趙雙葉碩士研究生論文《明代地震與災後救助——以嘉靖三十四年關中大地震為例》等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